我要啦免费统计 导演培训|摄影师培训|导演培训班|编剧培训|摄像培训|后期制作培训|表演培训-中传英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服务商登录

报名咨询热线

010-65727776
首页 - 专业课程 - 导演

音画的配置方式(一)

发布时间:2020-02-09 15:29:07     浏览次数:次     发布者:本站

 电影电视剧中,音乐与画面的配置方式主要包括音画同步、音画对位与音画平行3种。音乐的各种表现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是如何与画面进行配置的。

 音画同步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处于同一种运动节奏之中,或表现的是同一种情绪、情调。

 音画同步包括表层同步和深层同步两种。表层同步指的是音乐与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节奏同步,这时音乐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临场感和动作的节奏感。表层同步经常通过画内音乐来实现,比如前面分析的《红高粱》中的几个汉子嚎歌的场面,就是典型的由画内音乐而产生的音画同步。另一种经常使用的表层同步方法是直接用画外音乐来模拟人物运动所产生的音响,或者使音乐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一致。由于这种音画同步的方式与早期迪斯尼动画片中经常使用的音画在节奏上完全同步的方式相类似,因此又被称作“米老鼠化(M i chey M ousi ng)”。

 与表层同步不同,深层同步是用画外音乐直接表现画中人物当下的心理感受或者情绪状态。比如前文曾提到的《走出非洲》当中的那场戏,丹尼斯驾驶飞机带着卡琳飞上蓝天,俯瞰非洲大草原。这时的音乐舒缓、辽阔,影片用音画同步的方式将卡琳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与爱情的浪漫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例分析:《告密者》

 在有声片早期,好莱坞影片所使用的音画配置方式基本上都是音画同步。尽管现在看来,这种过于强调音画同步的创作理念有些矫枉过正,缺少了音画对位和音画平行所带来的趣味,但是考虑到当时有声电影刚刚诞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合理进行音画配置的重要性,能够熟练地使用音画同步已经实属不易了。

 那时,电影音乐作曲家往往单独为电影中的每一场景创作音乐,并且非常重视画面中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他们的创作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配画面”,强调音乐在具体的场景与画面的协调以及对画面的支持作用。这种音画同步的创作方式可以在影片《告密者》中很明显地感受到。

 《告密者》是美国著名导演约翰·福特的作品,曾在1935年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原著音乐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影片描述在政局动荡的20世纪初,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迟钝笨拙的莽汉吉波,为了警方悬赏的20英镑,而将自己的朋友、爱尔兰革命者菲利普出卖给了英国政府,最终被革命党人审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这部影片当中,音乐基本是以场景进行布置的,就是说,音乐总是在一个场景开始的时候出现,并在这个场景结束的时候停止,即使是旋律相同的音乐,也很少进行跨场景的延续。在具体的场景中,音乐往往随着人的动作或者思想同步进行,成为动作或思想在声音上的延续。比如当吉波得到赏金以后,音乐中出现了一个四个音符的下行动机,暗示着他混杂着懊悔与恐惧的心情,并随着他将钱一把抓起而戛然而止。而当他经过当初张贴悬赏布告的那堵墙时,脑海里幻想出那张布告的样子,此时,音乐也用一种非常不协和的音调从心里空间增强了这种幻化的感觉。另外,作曲家还经常让主题音乐的动机,即“告密者动机”以各种变奏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不但使音乐在整体框架上遵循了主题贯穿变奏的要求,还用音乐的方式揭示出在吉波内心深处不断增加的恐惧感与罪孽感,达到了音乐与人物心情的深层同步效果。音画对位与音画同步相反,音画对位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即音乐的情绪与画面中的人物的情绪、状态之间具有某种对抗性, 以此使音画的配置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面,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简言之,通过音画对位,画面所揭示的现实空间与音乐所揭示的人物心理空间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画面中是雍容华贵的婚礼场面,而音乐可能充满了悲哀的情绪,以表现当事人对婚礼的内在感受,等等。

 音画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需要高度的艺术创作构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导演如果吃透了音画对位的艺术创作手法,他(她)对电影电视剧中的音画配置的运用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范例分析:《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大量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而且运用得非常精妙,非常到位,堪称大师的手笔。

 该片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影片。主人公辛德勒是个头脑灵活的商人,他敏感地意识到战争是他发财的机会,便周旋在纳粹军官之间,以金钱博取他们的好感,为自己发财铺路。他喜欢漂亮女人,喜欢豪华的生活,穿着讲究,频繁出入党卫军官们的酒会舞会,而且出手大方,很受女人和军官们青睐。辛德勒最初接触犹太人是因为办工厂雇犹太人比较便宜。他以商人的眼光雇佣了犹太人史坦为他管理工厂,选择最漂亮的犹太人做自己的打字员,邀请工厂的漂亮姑娘参加他的舞会。他的工厂专门生产军用品,为了获取定单,他向党卫军军官们大量行贿。最后,他得意地告诉太太,他的工厂雇佣了350个工人,有大量的定单。他成功了,是战争让他获得了成功。

 但是,纳粹们一次次残忍的暴行逐渐唤醒了辛德勒内心的良知。亲眼看见犹太人遭到屠杀以后,他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救犹太人,他拿出自己所有的钱买了上千犹太人做他的工人, 却不给纳粹生产一颗合格的炮弹。最终,这些辛德勒的犹太人全部被解放,他们的数量占到了在波兰生还的不到4000个犹太人中的1/ 4。辛德勒的故事让人们再次回想起那个使整个人类蒙受耻辱的战争,再次提醒人们这一历史教训不可忘记。

 由于这样的故事背景, 影片中对音乐的运用大量采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以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出法西斯灭绝人性的丑恶嘴脸。在不少场面,音乐中对美好人性的张扬和画面中对残忍杀戮场面的真实表现,形成了尖锐对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整部影片从内容的需要出发,音画对位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有些是对比非常鲜明的强对位,有些则是较为隐晦的弱对位。可以说,创作人员从各种方位、各种侧面以音画对位的方式帮助影片深入到主题当中。

 前面我们在介绍画内音乐的时候,曾经分析过纳粹在操场上让犹太人脱光身子检查身体的场景,这是一个音画的强对位处理。在那场戏里,纳粹一边像检查牲畜一样检查犹太人的身体,一边用留声机播放动听的音乐。画面与音乐形成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虚伪。

 而我们介绍过的影片开头中的一个场景,采用的是弱对位的处理。音乐用这种对位方式不显痕露迹地进入了画面。

 影片开始的字幕就打出:“1939年,德军在两周内击溃波兰军,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人口,重新安顿集居各大城市,每天有一万多人从乡下来到克拉科夫。”镜头中,一群被拥赶过来的犹太人围在车站的小桌前报着自己的名字,形成一份名单——犹太人的名单,预示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就此开始。在这种凶险的气氛中,响起了用手风琴和小提琴演奏的优雅的圆舞曲,与前面的场面显然很不协调。接着,镜头转向了一组男人极富绅士派头的穿戴动作,这是辛德勒在为前往纳粹军官们的聚会而做准备。最后,音乐停止在他戴上纳粹徽章的动作上。

 这里的音画对位手法显得比较隐晦,原因在于影片刚刚开头,主要矛盾

还没有展开,但是它所具有的预示性却是很鲜明的。整段场景没有运用对话,只是通过音乐的转接,就把当时两种情态的对立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种简约的手法有着很清晰的效果。

 紧接着,在纳粹军官聚会的场面中,影片仍然运用对位式的音乐对画面进行渲染。在探戈舞曲轻松、潇洒的衬托下,辛德勒周旋在党卫军军官之间,为自己建立经商的庇护网。影片在这里大量运用画内音乐,通过一支支乐队演奏的优雅、轻松的舞曲和辛德勒领着这群军官醉熏熏地唱歌场面,把正在向犹太人实行法西斯专制的纳粹狂徒们的狂傲自大表现得入木三分。虽然这里没有运用多少语言,但是已经把将要展开的故事的背景交代得十分清楚了。

 除此以外,影片中出色的音画对位处理还有很多。

 比如,纳粹把搜刮来的犹太人的财产一车车地推进大库房,一堆堆地分类,等候处理。成堆的鞋子、衣物,成堆的手表、珠宝、让人看了以后触目惊心。当镜头对准一张张扔在地上准备销毁的、反映和平时期犹太人幸福生活的家庭照片时,一个平和优美的旋律出现了:  

 这段旋律仿佛在回味着照片里人们原本幸福的生活,它与画面中残忍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当镜头中出现一堆从人嘴里拔出的镶金的牙齿时,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样的镜头,观众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残忍行为的丑陋与不齿。场景中同样没有语言,只运用了这种强烈音画对位的手法把画面中蕴涵的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辛德勒和犹太女秘书骑着马在山坡上看见党卫军屠杀犹太人的场景,这个场景对辛德勒思想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批的犹太人从屋子里被赶往街上,枪声响起,街上到处是被无辜残杀的犹太人。镜头中,一个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走在充满血腥的街道上,而我们听到的是一段与画面情景完全不同的音调—— 一首旋律纯净、节奏简单的童声合唱:

 这段童声合唱一下子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女孩的身上,让这个可爱的女孩与整个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这个强烈的对照下,画面中残酷的情节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被押解的犹太人;一大堆男人被摞成串,只用一颗子弹就打倒了五六个人;红衣小女孩作为画面的中心,孤零零地在画面中穿梭,牵着辛德勒和众人的视线……童声合唱一直贯穿在这一组画面里,产生十分强烈的视听对比。穿着红衣的女孩象征着幸福和生命,童声合唱的出现则在强调红衣女孩所象征的生存的权利和美好的生活。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刺激了辛德勒,唤醒了他内心的良知。这样的音画对位手法,深刻而强烈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并以辛德勒的视觉指向交代出辛德勒心中的强烈感受。

 再比如,影片利用音乐制造了一个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场面。深夜,德国士兵打着手电筒到处搜寻躲藏起来的犹太人,整幢楼里充满恐怖。一个犹太人从藏身的钢琴里钻了出来,却不小心踩到了键盘,发出声响。德国士兵马上向楼上冲去,一阵大声喊叫和机枪的扫射之后,却出现了急促的钢琴声……士兵们继续向楼上冲,古典钢琴音乐与手持机枪的士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接下来的镜头告诉人们,这里的钢琴音乐出自一个披着大衣的德国军官之手,他正在用刚刚被杀死的犹太人藏身的钢琴演奏音乐,这是多么残忍而又具有讽刺意味的场面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冲到门口的两个德国士兵居然还有兴趣争论一下,这首乐曲到底是巴赫写的还是莫扎特写的。其实,不管音乐的作者是巴赫还是莫扎特,此时此刻这首乐曲都在扇德国人的耳光。导演在这里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用这种巨大的对比向人们痛心地昭示:创造出如此伟大艺术的民族,现在却将这人类的文明蹂躏着踩在脚下,法西斯的愚昧和反人类本质从中可见一斑。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就是震惊世界的焚烧万人尸体的事件。画面是从天上飘下的黑色灰片开始的,镜头掠过浓烟滚滚的天空,来到挖掘尸体的现场。许多犹太人被迫从已经掩埋的坑道中挖出快要腐烂的同胞的尸体,一车车运尸体的小推车歪歪斜斜地踉跄着走过,其中的一辆车上就有穿红色大衣的女孩的尸体……巨大的火柴堆燃烧着,从高架上不时有尸体滑下,冲向火堆。一个纳粹军官在歇斯底里地大叫着,火堆周围是漫天飞舞的碎片。斯皮尔博格将这一骇人听闻的场面逼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备感心酸的是,在这样的场面中,居然出现了庄严肃穆的宗教式音乐。圣洁的、带有悲剧色调的合唱与这个令人发指的场面融合在一起,像是在祭奠着这些无辜的人们,又像是在代表苍天向这个世界发出疑问 :上帝创造的人难道竟这样失去了最起码的人性吗?人性还能残忍到什么地步?宗教的拯救力量究竟有多大?为什么会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可以说,运用音画对位的方法对法西斯各种惨无人道的行径进行揭露,是本片的一个艺术特色。在影片中,音乐成为代表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元素,在关键的场景中不停地冲击画面。音乐与画面的强烈对比,强调着人性的善良,生命的可贵,生活中原本的美好。它们发挥了语言和画面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音乐设计,影片中许多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艺术效果是难以达到的。

 音画平行音画平行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和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呈平行的发展关系。这是一种电影电视剧当中比较少见的音画配置方式。在近些年的作品中,使用音画平行的例子有所增多。

 哲理性的主题音乐常常能够产生音画平行的效果。比如在影片《杀手里昂》片尾,里昂与缉毒人员进行枪战的那场戏当中,画面中呈现的是激烈的交火,而同时出现的主题音乐则表现出人类的善良本性,二者相互平行。此外,场景音乐有时也可以按照音画平行来使用。美国影片《与狼共舞》就是将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按照音画平行进行处理的一个典型范例。


   



【 返回 】

咨询电话

010-65727776
扫描添加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