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啦免费统计 导演培训|摄影师培训|导演培训班|编剧培训|摄像培训|后期制作培训|表演培训-中传英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服务商登录

报名咨询热线

010-65727776
首页 - 专业课程 - 编剧技巧

罗伯特・麦基: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两大原则

发布时间:2020-07-28 18:35:12     浏览次数:次     发布者:本站

罗伯特・麦基,1941年生于美国底特律,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1981年,麦基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课程,随后创办全球写作培训机构,其多位学员已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视艾美奖等优异成绩。

麦基先生的《故事》在1997年出版,成为编剧界的圣经,在国内畅销多年,至今使用精装版本发行,仍旧属于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本文摘选麦基关于IP改编的创作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近几年,“IP”在中国几乎成为了具备影视开发潜力的文学、动漫、名字的版权代称,以“IP”为核心的开发也如火如荼。而在好莱坞,每年的银幕作品中,也至少有三分之一,来自对小说、漫画的作品改造。

优劣是明显的:改得好,能收获原著党的交口称赞,获得宣传效应、口碑优势;改得不好,难免失却人心,浪费一个品牌开发机会。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不仅考验着制作公司的操盘能力,更挑战着编剧们的再创作功底。


我有两大原则,作为建议,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选择“不纯粹”的文学作品
二、敢于再创造


从文学到影像,故事讲述的不同

关于改编的一个幻想是,只要选定一部文学作品,然后将其简单地转换成一个剧本,就可以回避故事创作的艰苦劳动。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在创作人物的世界时,我们可以用同心圆的方式建构他应该要面临的三层撞击:内心冲突、个人冲突、个人外冲突。在一个经典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平衡会被打破,一系列考验使他必须试图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内心是人物对自己的“中心”意识,他的自我、意识、理念和情绪;个人冲突是指他与身边的人,家人、朋友、恋人的关系变动;而个人外冲突,包含了人物与团体机构、职业身份、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考验等。


为了说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区别,让我们比较一下三种故事讲述载体: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戏剧(正统剧、音乐剧、歌剧、哑剧、芭蕾舞剧),以及银幕 / 荧屏(电影和电视)。每一种载体都能讲述复杂的故事,将人物同时带到生活中所有三个层面的冲突;但是它们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特魅力和内在美感:


长篇小说——戏剧化地表现内心冲突。

这是小说的长项,比戏剧和电影强得多。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小说家可以潜入思想和感情,通过微妙、紧张和诗化意象在读者的想象中投射出内心冲突的激越和混乱。个人外冲突可以勾画描写,用语言刻画出人物与社会或环境的斗争画面,而个人冲突则通过对话来构建。


戏剧——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冲突。

这是戏剧的长项,比小说和电影要强得多。一出伟大的戏剧几乎是纯粹的对白,也许百分之八十是靠耳朵来听,仅有百分之二十是靠眼睛来看。非语言的交流——手势、表情、做爱、打斗固然重要,但是,个人冲突大体上都通过谈话来进展。而且,戏剧作家享有一项银幕剧作家所没有的特权——写出常人绝不可能说出口的对白。他不仅可以写出诗歌般的对白,还能像莎士比亚、T. S. 艾略特和克里斯托弗·弗赖伊一样,用诗歌本身作为对白,将个人冲突的表现力提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电影独一无二的能量和辉煌,则在于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外冲突,即那些跻身于社会和环境中的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巨大而生动的意象。

这是电影的长项。假设我们拿出电影《银翼杀手》中的一个画面,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大师用语言来创造出那一构图,他很可能会写出连篇累牍的文字,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捕捉到其精髓。



此外,电影可以通过非语言的交流来获取巨大能量。凭借特写镜头、灯光和角度的细微差别,手势和面部表情能够胜于一切雄辩。而在使用对白时,语言必须平实,奉行自然主义。否则,观众的反应会是:“我们才不会那样说话呢。”


平实的对白并不意味着乏味浅显。在银幕上,内心冲突的戏剧化表现需要依靠潜文本,除语言外,摄影镜头、演员的面部表情,无不透露着角色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如《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直接对着镜头絮叨的那一番内心独白,在言语之外,隐含着一层层可供解读的潜文本。


改编的第一条原则:
小说越纯、戏剧越纯,电影就越差。

小说的“纯粹性”是指,故事的讲述过程完全位于内心冲突的层面,采用复杂的语言技巧来表现故事的激励事件、进展过程和高潮,个人、社会和环境力量相对独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戏剧的纯粹性是指,讲述过程完全位于个人冲突的层面上,采用诗化的对白来表现故事的激励事件、进展过程和高潮,内心、社会和环境的力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艾略特的《鸡尾酒会》。



企图改编“纯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美学上的不可能性。意象是先于语言的,那些埋藏在小说和戏剧大师们华美文笔之下的冲突,根本就不可能用电影手法得到同样的表现。第二,你想想,当一个小天才企图改编大师的作品时,哪一种情况更为可能:是小天才上升到大师的水平,还是大师被下拽到改编者的水准?


电影银幕常常被冒牌的导演污染,他们都希望被视为费里尼或伯格曼第二。但与费里尼和伯格曼不同的是,他们不可能创造出新颖的作品,于是他们就去找同样冒牌的赞助机构,手上拿着一部普鲁斯特或伍尔芙的大作,许诺会给大众带来艺术。官僚批钱,政客在选民面前自吹自擂,号称为群众带来了艺术,导演拿到了片酬支票,而影片却在一个周末之后就销声匿迹……


如果你必须改编的话,降低一两个档次,走下“纯”文学的殿堂,去寻找冲突分布于所有三个层面上,并强调“个人—外界关系”的故事吧。



开始改编工程时,先反复阅读原作,不要记笔记,直到你觉得自己已经融汇于它的精神之中。不要做出选择,除非你已经跟作品中的社会摩肩接踵,读懂了他们的面孔,闻到了他们的古龙香水味。就像从零开始创作一样,你必须对故事取得像上帝一样全知的了解,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原作者已经做好了他的家庭作业。做到这一点之后,将每个事件缩减为一两个句子,陈述发生了什么。记住,只陈述发生了什么,不要有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那么此时你得到的句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走进屋子,等待和妻子当面摊牌,却发现一张字条,告诉他她已经离开,去找别的男人了。”


做到这一点之后,浏览那些事件并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讲得好的故事?” 十有八九,你会发现这可能不是。许多小说家都是非常蹩脚的讲故事者,戏剧作家更甚。又或者,你会发现那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完美的精致发条……但是却有四百页长,其中的材料比一部电影所能用到的要多出三倍,而且还无法拆解,只要拿掉其中的一个小嵌齿轮,整个时钟就会停止摆动。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任务就不是什么改编,而是一次再创造。



改编的第二个原则:愿意再创造

用电影节奏讲述故事,同时保持原作精神,是很难的。无论小说的事件以什么顺序讲述,先把它们当作传记一样,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重新排列。


根据这些,创造一个步骤大纲,采用原作。中有价值的设计,该剪的场景通通剪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创造新的场景。


将精神的东西转化为物质。不要在人物口中填满自我解说的对白,而要为他们的内心冲突找到视觉表达。这就是你成败攸关的地方。


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最理想的结果是,原作和改编神韵一致,都足够精彩。如果办不到,就记住这一点:假如你准备背离原作,如《征服者佩尔》、《危险关系》,但是做到了非常优秀,评论界不会有任何微辞。但是,如果你不仅阉割了原作,如《红字》、《夜都迷情》,还捣鼓出了一部水平次于原作的影视作品,那还是趁早罢手吧。



要学习改编,我推崇露丝·鲍尔·贾华拉,她是电影史上从小说到银幕最优秀的改编者。就像一条变色龙或者一个灵媒,她能深入到其他作家的灵魂,表现出其各不相同的色彩。读一读《四重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波士顿人》,从每部小说里拉出一个步骤大纲,然后,用你的改编作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和贾华拉进行比较。你会有很多收获。






【 返回 】

咨询电话

010-65727776
扫描添加公众微信号↓